内容简介

费正清奖、列文森奖得主黄宗智成名之作。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基于大量史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大学问出品。

费正清奖获奖图书,史景迁、罗威廉、马敏重点评介。了解中国经济史和 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为“超级教授”黄宗智成名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书中基于包括满铁资料和地方档案在内的大量史料,以及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尤其对中国华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全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困境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曾获费正清奖。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亮点】

1.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获奖图书,长销30年的经典力作,史景迁、罗威廉、马敏重点评介,《纽约书评》杂志、《亚洲史研究》刊文评论, “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7号图书。

2. 费正清奖、列文森奖得主、“超级教授”黄宗智成名之作,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

3. 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华北小农家庭农场具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为什么在近代中国革命过程中华北自耕农较之江南佃农表现了更高的积极性?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深入考察了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4.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揭示了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困境,准确生动地描述了华北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正是农业内卷化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5.独特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书中以华北地区33个自然村为考察对象,以明清至民国为考察时段,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两方面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观研究,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6.基于丰富详实的史料,对中国小农经济做了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全书深度利用满铁资料、清代刑名档案和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由经济领域进入社会政治领域,指出了华北乡村在20世纪前的农业内卷化和社会分化现象。

7.全新再版,精心校订,作者新增长篇《合序》作为导读。

【名家推荐】

黄宗智教授这《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内容非常丰富详细。我认为,这是迄今关于华北农村最好的研究著作。黄教授在书中探讨了许多有关农业生产和创业的专业理论,他对这些理论都做了清晰、公正的评论。

——[美]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纽约书评》杂志

黄宗智将这么多种不同的材料结合在一起,这使得他这《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在中国农村研究领域中不仅达到了迄今未见的深度,而且还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 《亚洲史研究》

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经济史著作。它既不同于传统经济史著作的从某一微观经济现象出发,剥茧抽丝,精雕细刻,也不同于汤因比,韦伯等哲人型史学家上下几千年,纵横环宇内,对历史进行宏观、整体的描述,而是以华北这一不大不小的经济区域为考察对象,截取由明清至民国时期这一不长不短的时段,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两个方面进行客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观研究。寓大于小,小中见大。这种研究已难说是经济史研究还是社会史研究,而是将二者融为一炉同时也很难说属于明清史抑或是近现代史的范畴,它已“跨越了近代史和近现代史的鸿沟,把近现代一些历史的变迁,追溯到清代前期”。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更新,使黄宗智先生在对华北地区的研究中得出许多不同寻常的结论。

——马敏 《读书》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秦晖认为,我国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民问题。作为“农民和农民的子孙”,你需要了解农民的历史,欲了解中国农民,推荐从黄宗智先生的这本经典之作开始。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黄老师以学术的方式对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小农的困境做了普遍性揭示。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华北小农家庭农场在与经营农场的竞争中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并最终击败后者?为什么在近代中国革命过程中华北自耕农农较之长江三角洲的佃农表现了更高的积极性?黄宗智认为,正确把握小农家庭自身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的特殊性是回答以上问题的关键。使用雇佣劳力的经营农场和依赖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面对同样的人口压力会做出不同的反应,经营农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雇或解雇劳力,家庭农场则不具备相同的弹性。在生计压力下,家庭农场在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劳力,远比使用雇佣劳动力的经营农场大得多。这就是发生在华北乡村的农业内卷化,正是农业内卷化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黄老师曾在一篇自述文章《感情,是我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的来源和动力》中说:“自己在价值观上,一直把‘老百姓’的福祉认作人生和学术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在黄老师这《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也有这样的话:“贫农确实犹如一个处身于水深没颈的人,即使是一阵轻波细浪,也可能把他淹没。”黄老师以学术的方式对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小农的困境做了普遍性揭示,其冷峻的笔调背后是何等的悲天悯人!所以,每一个渴望增长知识和启迪德性的读者,我想通过阅读黄老师这《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都肯定会有所收获。


黄宗智,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1966年始任教于UCLA历史系,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2004年荣休,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以逆为名
    本书是黄宗智教授的成名作,书中所探讨的“过密化/内卷化”的理论因为种种原因,现如今被广泛的提及。但其实内卷只是一个方面,即内卷又劳力不足才是近代贫农的真实境遇。作者强调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受限于人力与地力。因而中国的土地和人口关系作为基本条件才是决定近代乡村经济的重要因素,这一视角对当下也有镜鉴作用。二十世纪初期,新式的行政机构与税收体系,以及商品化与资本化的市场渗透进基层,改变甚至是解体了传统的乡村社会,加剧了农村人口的半无产化。这种结构性的不稳定,正是近代中国激烈动荡的底层原因。作者于后序中指出,学术研究需要在实践与经验之中有机的结合理论来进行,因为“经验实际要远比任何理论来的复杂、多维和多变”。“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本书就是这一研究路径最直观的体现。2023-10-03
  • 西园雷雪莲
    贫农经济的思维一直延续至今。2023-11-17
  • 游叙弗伦
    中国问题研究的经典著作,可读性极强。黄宗智利用档案与调查资料,展开对经典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对话与修正,最终建立起符合中国的体系。这是真正做到“中国话语体系”的巨著,社会科学研究绕不开的名作。2023-05-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