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农业增长的条件》研究了自马尔萨斯以来广受关注又充满争议的主题即人口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根据马尔萨斯理论,人口的规模和增长取决于食物供给和农业技术,当食物不足以满足人类需求时,过剩的人口将会消亡。作者逆转了这个因果关系,认为农业技术取决于人口的规模,当人口压力出现的时候,人类将寻找提高食物生产的方式,如增加劳动、机械和化肥投入等。她提出人地关系的紧张刺激了农业发展及使用新的技术和管理策略来提高与需求相适应的产出;她阐述了人类农业发展中,从采用森林休耕到灌木休耕,到短期休耕,到一年一茬,再到多茬复种的“集约化”程度递增的土地利用制度的演变逻辑。《农业增长的条件》自问世至今已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是农业经济领域的经典之作。


埃斯特•博塞拉普(Ester Boserup,1910—1999),丹麦20世纪著名女性经济学家,出生于哥本哈根,于1935年从哥本哈根大学获得涵盖理论经济学和社会学、农业政策的学位。她的研究领域是经济学和农业发展,曾在丹麦政府工作,后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从事农业贸易政策方面的工作,后又在印度致力于将自己的理论运用到农业发展实践中。回到丹麦之后,博塞拉普在很多机构从事顾问工作,并创作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著作,其中成就深远的作品就是《农业增长的条件:人口压力下农业演变的经济学》,在《农业增长的条件》中,她挑战了马尔萨斯学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农业演变理论。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她的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并没有把“传统农业”想象为一个简单的同一体,而是仔细勾勒了其在世界历史上所展示的不同形态和变迁。2023-07-29
  • 狄狄
    一本倒转了马尔萨斯视角的经典之作,认为人口增长才是农业耕作模式的主要决定因素,而非人口增长被动地受制于食物生产的水平。由偶然的技术发明推动耕作方式从粗放迈向集约的线性图景,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小规模且增长停滞的人口几乎不可能摆脱原始农业的模式,而不断增长的人口则会推动土地的改良和耕种频率的上升。一个地方,如果它的人口密度因战争或其它灾难而下降,退回到粗放的耕作模式是常见的。刀耕火种的休耕制度,因其只需投入较少的劳力而有足够的吸引力;集约化耕作能带来农业总产出的增长,但它的直接影响是人均单位产出水平的下降。只有长期来看,集约化的耕作才是吸引人的,它先是以其次生效应推动非农业领域的发展,然后才反过来提升农业的生产率水平。没有人口增长造成的压力,农民不会选择这种劳动投入更多、人均产出更低的耕种模式。2021-08-16
  • 匿名
    读完!并记最近听到最励志的两句话:“相信没有做不到的事!”,“我能做到的,你们也能做到。”2021-04-1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