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如果上级的命令与我的良心相冲突,我是否应该服从?这是每一个阅读《对权威的服从》的人都会扪心自问并深刻思考的问题。

1960年代,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以服从为主题的实验,打破了人们对个人道德的自信和对自由意志的迷信。

实验的基本方法是:实验者招聘40名来自不同职业的市民,告诉他们参加一项名为“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他们充当“教师”,在实验者的指令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抗,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最后,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程度的电击。

米尔格拉姆改变实验的要素,做了19个独立实验,实验对象多达1000人。这一实验的设计与结果震惊了全球心理学界。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心理学家在不同时期重复了这一实验,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

在《对权威的服从》中,米尔格拉姆完整记录了这19个实验的设计、过程、结果以及部分受试者在实验中的反应,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在等级社会中服从权威现象的社会及心理原因。

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彼得·辛格评价说:“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不加批判地接受权威的危险。”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劈头士》睁木
    已购。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的文字总结,其实还设计了不同的小项目,很细致~服从问题并不完全是一个心理问题。社会的形式、形态以及发展方式,都与服从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许曾几何时,人类在任何情境中都能作出完全人性化的反应,因为他们是以“人”的形式融入其中。但是,一旦社会出现劳动分工,事态就出现了改变。跨过某个临界点,社会就分裂成了人们在各自的部分中执行局限性的具体工作的局面,这消除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人性特征。他向权威屈服的同时,也就与他的自我行为疏离了。代理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个体认为自己是执行他人意愿的代理。个体认为自己对指引其行为的权威负有义务,但对权威命令的行为内容却不承担任何责任。个体的道德感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关注点:下级会因为是否充分完成了权威要求的行为,而感到自豪或羞愧。2019-07-12
  • Wowie Zowie
    “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必须长久而广泛地质疑权威所持原则,自由才能为续。”一直想了解的实验,Stanley Milgram,了不起的社会心理学家,十分一针见血。源自对历史的反思,但无论是对过去还是现在,对宏大历史事件还是日常生活,对个体还是集体,都很有警醒的价值。2024-05-09
  • 丑橘
    这书太太太经典了,内化为自我规范的权威意识时刻提醒人们扮演好代理状态,等级结构凌驾于道德理想抑制作用上,让人抹除自主模式的内在冲动与反抗心理。在逐步步入社会时我深感体会,无论是担任社团干部苦恼于权威与情感认同之间的磨合,还是找兼职时对对方不合理安排的反抗(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在我对社会等级结构认识不清时,很容易就忽视背后隐藏的权威形态,产生冲突,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我不信也不愿受权威所持原则的俘虏,这也是没被社会磨平棱角的一点理想主义吧。2019-10-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