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亲属关系是什么,不是什么》中作者司马少林(萨林斯)旁征博引,梳理摩尔根之后百余年来西方人类学的亲属制度研究,涉及涂尔干、施耐德等影响深远的学者的亲属制度理论,尤其是建构论、解构论和族性生理学等。作者在《亲属关系是什么,不是什么》中主要讨论人类学亲属研究中的思想,而非具体的亲属制度研究技术或术语。他把这些思想放置到广义的西方思想脉络之中,延续他在《文化与实践理性》中提出的文化论。《亲属关系是什么,不是什么》在国外已经引起较大范围的讨论,是我们理解近来诸多相关文本的一个关键性参照。

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1930- ),出生于美国犹太人家庭,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受教育,从博士论文研究开始,他对非西方世界产生兴趣,并专门研究过太平洋岛屿的土著文化,进而反思西方世界各种观念的缺失。1956年至1973年执教于密歇根大学,1973年以来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石器时代经济学》(1972)、《文化与实践理由》(1972)以及《历史之岛》(1985)等,这些著作对晚近西方人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爱卢梭
    短短两篇文章,引用和批评了很多西方人类学的成果,很难读。强调“血缘纽带在逻辑上或时间上不先于文化,不先于亲属关系。血亲关系不过是亲属关系的隐喻;人们在生育关系之外,尚有建立亲属关系的各种手段。即便生理性因素也是由社会性文化意义所结构的。社会性和人类实践的本质是亲属干洗。”“存在的相互性、交互主体性互渗”。2019-04-21
  • albus
    以为译本好懂点。是我太天真………kinship例子大部分都是“原始”社会,“都市“的例子很少?2019-06-11
  • 不学习要抓起来
    萨林斯直言“亲属关系”就是:“存在的相互性”,即“亲属关系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相互内在地渗入到对方的存在中,他们是彼此的成员。”接着,萨林斯开始批判起了施耐德的亲属关系建构论,认为建构论强调的血亲关系可由生殖以及生物性亲子关系或者通过继嗣来建立等等是不成立的,但是他自己在文中所举的例子,视乎还停留在摩尔根以亲属称谓来探讨血亲关系的层面。同时,萨林斯又引用列维–布留尔的“互渗”,强调事物具有共同存在性,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言“不同主体共有同一实体”等等。总的来说,感觉萨林斯并没有解决亲属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到底是生物性的还是文化性的,亦或者二者都不是,而是一直在讨论亲属关系的构成方式是什么。最后吐槽一下翻译…………2019-08-2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