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致命的策略》成书于1983年,是晚期波德里亚的核心著作,也是该时期他唯一一次系统化、逻辑化地阐发其思想的著作。《致命的策略》也许可以被视作波德里亚对现代性最为直接而深刻的驳斥,他站在客体的立场上所主张的,乃是以表象的狂欢取代对本质的追寻,是以物的扩张冲刷主体的地基。如果说现代性是以人对宇宙的统摄来取代神的统摄,其后果是一个全然属人的世界;那么,波德里亚在《致命的策略》中所揭示的则是,客体的统摄终将取代人的统摄,其后果是一个全然属于客体、以客体的意志为出发点的世界。这如果不被简单地视作耸人听闻的话,我们当应瞥见其间隐现不已的警世之光。

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其代表作主要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论诱惑》《美国》《完美的罪行》及系列随笔《冷记忆》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桃吉诃德
    鲍德里亚在书里讲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个男人狂热地追求意中人,女郎却反问他“我的哪一部分最让你着迷?”男人回答“你的眼睛”,随后他收到了女郎的回复:一个包裹,里面是那只令他着迷的眼睛——这就是客体的策略,它截断了话语的隐喻性替换,这种对隐喻的清算将符号降格为野蛮而无意义的物体——这是客体对主体的报复,客体拒绝成为隐喻,它打断了解读,从而与事物彼此混淆。客体在主体面前狡黠的驯服就是致命的策略,在它之中包含了对象征秩序的致命反抗,体现的恰恰是宿命的狂欢;主体在镜中艰难地辨认自身,而客体的游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它既不包括在意义的分配中,也不与任何他者分享它的秘密和力量。因此,只有纯粹的客体性才是最高统治者,因为它破除了他者(主体)的统治,并将他者困囿于自身的陷阱中。主体已死,客体万岁!Bravo!2021-12-25
  • 于文树
    鲍德里亚:我们不再处于巨大的崩溃和再生的年代,不再处于死亡和永恒游戏的年代,而是处于少碎片化事件、安详灭绝和逐渐衰落的年代,从现在起没有明天,因为这样的轨迹本身会被这一新的命运所抹擦。2021-12-25
  • 木六
    非理性必胜之邪恶原则主导今日 人不再用美反对丑 求比丑更丑之畸形(时为时尚 因其迷人 实美之迷狂); 不再用真反对假 真致晕眩 交流又太慢 不如挑战/决斗. 光速原本保护真实 保证人之间图像共时 光若不再绝对丧失其超验 宇宙即堕入非决定性(存在二种偶然理解 另一曰所有事物注定相遇 偶然使其擦身而过 人则习惯一概斥相遇为偶然) 今之电子媒介使信息以光速传播 加速为庸常 物体快于其图像抵达 慢镜头式悬置为流行之悲剧 进而意义不再凝聚 惰性主宰. 肥胖集群沉迷于遗忘诱惑 不再焦虑不再理想 细胞组织过度生长 也是城市语无伦次虚无表达 系统日趋肥胖 文化就此淫荡. 致命策略即言此癌细胞般疯狂扩张 人或投入拟真或玩世不恭/堕落 解救唯有重造幻觉重造光之绝对 幻觉非虚假 它只使用无意义/无所指而非虚假符号2020-11-1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