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陆征祥(1871-1949)是清末民初中国国势最弱、国际地位最低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外交家,身居世界、东亚、中国都在转变的乱世,承担中国外交的重担,曾任国务总理、国务卿,8次出任外交总长,亲历李鸿章访俄、第一次海牙保和会、《中俄协约》、"二十一条"、巴黎和会等重要交涉,深知其中复杂辛酸内幕,也饱受弱国外交之苦,他的一生反映出许多重要的时代面相。谈到“二十一条”交涉,陆征祥感叹:“总归一句话,弱国无外交。”于山东问题交涉时,他试图“联美制日”,但因日美互相妥协而未能为中国争取到应有权益,交涉失败。最终决定拒签对德和约,也因而成为当时民众心中的“拒签英雄”。他坚信“强权之不可久持,公理必得最后之战胜”。但受限于史料不足,学界对他的研究偏少。《陆征祥评传》以陆征祥为中心,使用外交档案和藏于比利时修道院的《陆征祥文书》、报纸、个人文书等史料,结合政治、社会舆论、个人三个视角,考察从清末、北洋、到国民政府时期,陆征祥与中国外交、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

唐启华,1955年出生于台湾基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史系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台中中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台中东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主要著作有《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 ~ 1928)》《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洪宪帝制外交》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烟斗客甲
    唐启华研究外交史30多年,2007年台北公开了驻比使馆保存档,这是陆征祥1920年代带去欧洲的,史料价值很高,2019-2021年潜心研究写出本书;陆征祥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职业外交官,晚清第一代外交官不谙西文也不了解西方,第二代广方言馆、同文馆出身,在西方时间长成为外交主力,陆征祥就是代表性人物尤其法文最佳;1890年19岁毕业进入京师同文馆深造,因为出色被许景澄(1845-1900)挑选去俄使馆,外交知识来自跟随许景澄的5年,沟通中西介绍新旧,如同他第二个父亲一般;许景澄要求陆征祥不要追随没落的体制但也不要指责,注意观察他国外交官保持沉默等待时机,西方最厉害的是宗教而不是军备和科技,许景澄把外交官比喻为曲突徙薪,军官为焦头烂额;先当心俄国之后关注日本要求陆征祥将来收复失地,要记不要气……2023-08-17
  • 書是生活的答案
    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外交史中,陆征祥是一位极其传奇的人物。他21岁进入外交界,从学习生、翻译官、参赞,到公使、外交总长、国务总理、国务卿,历经了李鸿章访俄、海牙保和会、日俄战争、洪宪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等多个关键性事件。1917年退出外交界后,归隐天主教修道院。不过,受到历史学界过往对北洋外交的某些成见的影响,加之相关档案发掘的限制,陆征祥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和研究,他也因与北洋派关系密切,而常常以负面人物的形象被呈现。唐启华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结合大量史料,在这本《陆征祥评传》中考察了从清末、北洋、到国民政府时期,陆征祥与中国外交、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2023-11-21
  • 普悠玛
    写的很好,和顾维钧那本一起读2023-10-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