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男性气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那些拥有最高权力的男性普遍有厌女症心态?尽管我们有时对男性的暴力行为和粗俗的想法持批评态度,但现实中我们大部分人对这种现象往往又无能为力,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在发挥作用?我们对男性气质先天和后天的认知界限到底在哪里?

《生而为男?》中,人类学家顾德民独辟蹊径,坚信所谓男儿本色,首先是文化上的纵容而非生理上的安排。从上海公园的相亲角,到海地联合国维和人员的性丑闻,从墨西哥城专为女性而设的地铁车厢到印度的海吉拉,从奥克兰的康复项目到伊拉克战争的前线。顾德民带领我们对男性特征进行了一次全球性探索。他以事实证明,男性特征并非铁板一块、一成不变,而是因地而异,甚至因种族而异。书中一再揭示,社会对男性特征的普遍误解,不仅强化了父权价值观,令女性感到畏惧,更对男性自身设定了不必要的限制。

《生而为男》以挑战传统智慧、针砭时弊的全新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男性气质的复杂性,思索何为男儿本色,让每个男性、每个女性以及我们所有人,更好地理解彼此。

顾德民 著名人类学家,布朗大学荣休教授,2009年至2013年担任布朗大学副校长,主持该校国际事务。本科阶段学习中文,后取得公共卫生硕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他常年关注男性和男性气概的研究,足迹遍及墨西哥、南美、西班牙,近年多次于中国访学并进行田野调查。2008年获得艾琳•巴斯克纪念奖,以表彰他在性别和健康人类学上的卓越研究。其著作《民主的浪漫》有中译本。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in ruins.
    有点浅尝辄止的感觉(就像是拉屎拉了一半而且没带纸...2023-10-14
  • ghost
    舆论倾向于将男性的拙劣品质归咎于生理因素,即冲动易怒、欲壑难填和犯罪率高属于生理条件造成的恶习,只能限制而无法根除。作者指出,这种共识客观上放任了男性的恶劣行为,忽视了刻板印象对两性的影响。书中列举大量实例反驳对人类动物性的迷信,借助表观遗传学研究成果强调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有力驳斥了用生物学因素为男性恶行开脱的观点。然而,作者的论述零散琐碎,缺少对唯生物论批判后的系统性理论重建,一味将男女差异与社会规训挂钩,对生理因素的讨论浮于表面。作者一方面反对将男性气质与睾酮画等号,强调意识形态对性别表观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到性别流体需要服用荷尔蒙调整生理状态。批判与实例之间的矛盾显然需要理论调和。总之,本书对男性气质唯生物论的反对意见可圈可点,但对男性气质形成根因的论述明显不足。2023-10-29
  • Charliee
    作者反对进化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所主张的基因或者生物本能是男性性欲和攻击性的核心原因——将男性的不良行为(强奸、暴力、战争、控制)归咎于遗传学、荷尔蒙、睾酮过于狭隘。相反,这些行为是社会权力、特权、文化模式的问题,将男性的行为和动物行为相对比,忽视了男性的极富可塑性。不同文化和战时的性别分工也挑战传统的性别分工。作者也认为严格的二元对立的性别思维模式正在分崩离析,狭义的生物学已经无法再解释文化因素,而狭义的文化也不能解释生物学的现象。导致女性在每一个社会中处于次等地位的不是生物学,而是文化上的偏见、共谋和疏懒——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权制的形成归结于运气,从在人类早期狩猎、采集、分工过程中,女性因需要经历怀孕、分娩和哺乳而处于弱势,滚雪球地历史发展则赋予了男性更大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治理权力。2023-12-2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