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经典哲学理论把人作为思想和行动的主体,赋予主体以奠定人类理性生活的重要地位。人们由此错误地把主体性等同为人类反思的自我确定性和自足性。从18世纪起,思想界对绝对自足主体理论展开持续的批评,把它视为扭曲外部实在、造成世界碎片化以及技术化操控自然的思想根源。

《生成主体性》以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现象学家之一莫里斯·梅洛-庞蒂为主要对话者,澄清主体性所依赖的具身性构成条件及其非自足特征。梅洛-庞蒂认为,构成现代世界理性生活基础的主体性概念同时包含自由和被动双重向度。世界以及事物的实在性只有在与人的原初知觉意识关联中才得以自我显现;主体性生命则在丰富和完善世界意义的经验进程中不断自我展开和自我超越。同近代笛卡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理论传统相对立,梅洛-庞蒂的先验现象学所要建立的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不断生成的具身化主体性理论。正是在生成主体性的意义上,梅洛-庞蒂要为现代生命的主体性根源重新做出辩护。生成主体性准确揭示了现代人在世界之中始终面临解体危险的柔弱特征。现代人的主体性生命不是在人类理智中把神性内在化,而是在各种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偶然遭遇中自我追寻。

刘哲,1977年生,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主体性理论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伦理。已出版《黑格尔辩证-思辨的真无限概念》,2009;合作主编《理解梅洛-庞蒂》,2011;主持编写《中国机器人伦理标准化前瞻2019》,2019;在Idealistic Studies, Philosophy Today, Fichte-Studien, Chiasmi International,《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和论文集出版论文近20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无处在的
    重点读了第一章关于《行为的结构》,顺着R. Bernet的思路,重点援引Bimbenet的论证。展现了一个不含混的MP,并恢复了其现象学家的身份。【2023-8-20】很有深度的文本,还待细读。【2024-2-19】作者的确抓住了PhP中很重要的那些东西,但是对目的论的关注导致最终给出了一个完全黑格尔主义的MP。另外,作者本身的写作方式会令读者疲惫,永远在澄清隐匿的唯心论与理智论之间的区别,但这些区别的层次从未得到统一的区分。【2024-4-18】之前读完第一章的感觉是五星,现在有所下降,书的后半部分真的是读书报告式写作了。当然,脚注里有很多重要的文献资源。另外,后记里标错了至少两位外国学者的单位的国籍,也是有点离谱了。2023-08-20
  • 周伯庸
    需要结合梅洛庞蒂的文本仔细阅读2023-04-25
  • 一事无成Midum
    大型读书报告,清楚但完全配不上作者的“抱负”,而且感觉越写到后面越仓促。就这么说吧,引用MP原文不能代替论证,你说MP“论证指出”不代表你引用的原文MP真的有论证;“澄清”和“刻画”并不是引入别的概念来解释,即使语言很生动形象也不代表“准确”;所有“不难看出”其实根本没讲清楚。其实MP本人有个很严重的问题,科学发现能否为philosophical points证成?感觉是对案例的分析取代了论证。作者本人(书内书外)似乎是全盘接受了这样的分析,并且时常暗示当代人完全误解MP贡献(eg embodiment),不知道他会对那些自然化现象淆的科学/哲学尝试怎么看。。2022-12-2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