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這項研究並不是一套電影史,而是嘗試對屬於電影的影像與符徵進行分類。我們在此對第一類型的影像──即運動-影像,還有它的主要變化──感知-影像、動情-影像與動作-影像,以及構成上述影像特徵的各種(非語言學)符徵等等進行思考,有時是光與陰影的抗爭,有時又是光與白色的關係。這些質性與力量有時表現在容貌上,有時又展示在「任意空間」裡;有時揭示出原創世界,又有時實現於假定為真的地點裡。電影裡的偉大作者各有所長地發明並構成了這些影像與符徵,他們不只得以媲美畫家、建築師與音樂家,甚至可與思想家並駕齊驅。光是經由視聽效果而批判或讚揚是不夠的,而是應該說明思想如何用運動-影像,以及最深刻的時間-影像的聲光符徵來進行,以求偶爾能生產出偉大的作品。


Gilles Deleuze(1925~1995)

法國哲學家,生於巴黎,曾任教於索邦大學(University of Sorbonne)及梵森大學(University of Vincennes),為‘68年五月學潮運動先驅。思想影響後世甚鉅,範圍包括哲學、政治、心理分析及哲學等。著有《差異與重複》(Difference et Repetition)、《何謂哲學》(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千重臺》(Mille plateaux,與加塔力﹝Felix Guattari﹞合著)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灰狼
    黄建宏中文肯定不好,翻译扣三星2017-01-15
  • Lurgee
    @2017-01-27 00:32:272017-01-27
  • 寒枝雀静
    A / 对柏格森的第二项评述实在太难读了……其他部分结合观影体验读实在是妙趣横生(动情-影像部分高光时刻)。联系之前阅读《电影符号学》的印象(其中也有直接相关的部分),看待他的电影分析的一种可能向度是:如何在被他分叉、重释了的概念网络之下,将他的分析与传统的(有些或许是相对扁平、缺乏中介性自省的)符号学、叙事学分析拉开足够的距离(而且还是在似乎同样偏传统的运动-影像范围内)?比如在使用“影像”一词时,他已经如何剔除了它作为实存对应物的单面维度,然后赋予其潜在性与纯粹质性/强度的维度,并最终真正确立其内在生命的变幻可能(“群鸟”为何是真正的鸟)?拒斥单面的、统制化的解读并趋向揭示开放性结构并把握其概念跃动,这可能是德勒兹给电影评论者最直接的一种指引。2020-01-0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