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體制內遊說》聚焦於中國市場轉型中和政治制度結構下企業家對於政策過程的影響,試圖初步回答以下研究問題: 第一,在當代中國市場轉型中,企業家如何影響政策過程? 第二,決定企業家政策影響力的因素何在? 第三,中國政商關係演進的前景如何?

本書認為,國家依然是決定企業家影響力最重要的自變量。在傳統經濟部門,企業家獲取政策影響力更依賴於“體制內遊說”。這種“體制內遊說”不等同於“非正式關係”,因為後者常常只是指向企業家和官員個人之間長期或者短期的利益輸送和人情交換,而“體制內遊說”意味着,企業家越能夠充分地迎合官員的政績導向、越能夠契合政府的政策方向、越能夠借用權力在不同政府層級和部門之間的分割、越擁有體制地位,越能夠獲得政策影響力。反之,即便企業和企業家非常“自主”且擁有巨大的市場權力,它也難以獲取政策的影響力。

中國的政企關係過去長期囿於個人化地方化,民營經濟部門力量

還未成長強大,且國家內部地方存在大量政企互動的空間。集中的市場權力與整合的國家權力在突破地方化和個人化的層面如何博弈,這是我們接下來需要緊密關注和深化研究的議題。


黃冬婭,香港中文大學博士(2008),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廣東省首屆青年珠江學者,擔任中國政治學會青年工作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山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公共行政評論》(CSSCI)編委。著有《轉變中的工商所: 1949年後

國家基礎權力的演變及其邏輯》(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8年),執行主編《中國政治學年度評論2017(政商關係研究專

輯)》(商務印書館, 2017年)。主要研究方向為國家政權建設、政商關係。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莫奈之家
    中规中矩的大型文献综述现场,作者自己构建的理论却力有未逮。其实吧“回避政治走向政策”在中国本身就是“懂政治”。听了同期忽左忽右播客,作者解释了中西两种民主体制的差异,一个是罗伯特·达尔多元民主,不存在任何超越特殊利益的公益,没有抽象的公益(抽象的公益往往成为借公益之名值得警惕)。一个是谁谁谁界定/代表垄断了公益,见三个代表。前者是开放的,后者是封闭的。在封闭的系统里,自然无所谓基于利益分殊的分庭抗礼,更不可能产生“有资产阶级,才有民主”一说。政企关系的研究更深刻体现了国家的盟友、统战的对象、政策吸纳/消解政治。代表性的例子选择都挺好的,某新能源车厂和某政府,盲猜是BYD和深圳?山西煤改这个例子感觉是最有趣也会是最复杂的,自上而下的战略新兴产业政策和强势监管目标,都大大压缩了企业的政策影响力。2024-06-17
  • 不知如何取名字
    例子丰富,但论证理论性不足。以及案例比较老了,对平台企业一类浅尝辄止。2024-06-10
  • Ryan
    被书名骗了。作者把内容编得有体系的尝试较为失败,比如,把影响中央决策过程简单化为对工商联的职责介绍,水了几十页的内容。同时,引证的访谈内容真假难辨,比如,文中提到取消酸价标准一事与当前实施国标不符,以一窥百,还不知道其他访谈内容带有多少偏差。2024-05-1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