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迟有度,生态学博士,北京市特聘专家,多年从事智慧农业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利用植物生理模型、气象、遥感等方法推动农业数据应用,关注全球农业发展及政策沿革。

内容简介

1972年,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地方一样,苏联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小麦收成损失严重,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按照美国一贯的“粮食战略”,此时正是漫天要价的时候,苏联要想填上巨大的粮食缺口,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时如坐针毡的不是勃列日涅夫,而是白宫里的尼克松。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GaAs
    感觉大量都在翻译。好几处数字反常识的不正确,不知道是校对问题还是作者翻译或者摘抄时候没有更改原错误。2024-12-27
  • NEBULA
    糖果吃完后,也可以作为大棒使用2024-07-27
  • coliter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虽然美苏都是国土面积巨大的国家,但是受限与自然条件、技术水准,美国的粮食远远超过自身的需要能大量出口,而苏联则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而陷入了粮食进口的尴尬境地。凭借着信息差,苏联在自己粮食歉收的情况下以低价大量购入了美国粮食,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还顺便扰乱了美国的粮食市场。而美国在基辛格的运筹帷幄下,逐渐把粮食作为自己政治利益延伸的工具。虽然苏联赢了一局,但是在接连错过各种农业转型的机会后,最后不得不依靠卖黄金来卖粮食。美国则逐步尝到了用粮食作为武器的甜头,不仅把苏联忽悠瘸了,还顺带拿捏了印度、智利等国家。由此可见,在口粮的安全问题是多么的重要。略显遗憾的是在介绍苏联农业是只是略微的点到为止,并没有完全把苏联的尴尬展现出来,读起来不那么过瘾。2024-04-1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