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玛丽亚·格拉齐亚·卡兰德罗内(Maria Grazia Calandrone)

内容简介

“我的一生都围绕这个问题,一位母亲怎么会抛下自己的孩子然后自杀?”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哇嘎哩贡
    “我是来接你的,现在的我年龄比你大一倍,我过着或许你也为我设想过的生活,我正看着你。现在我来接你了,我来带你走。露西娅,把手给我。”正如《还有明天》中只有女儿才能在茫茫人群中一眼看到母亲,同样的,也只有女儿才能穿越茫茫时空和流言蜚语,打捞出母亲的一生。一个直观感受是,书中存在截然不同的双重语言系统:一种是冷静的、凝练的、尖锐的、利落的、纪实的书写,作者尽量客观地还原历史现场,铺陈历史背景;另一种则是主观的、潮湿的、丰沛的、黏连的、感官性的书写,当她无法捕捉到更多外部信息时,通过大量环境描写和抒情,她把自己沉入身体内部,在想象中穿越时空,闭上眼,仿佛站在母亲的身躯里,仅仅通过流淌在身体中的血脉,让露西娅在文字中重生。真正打动我的,恰恰是那些诗化的抒情部分。由此,她抵达了现实无法抵达之处。2025-08-12
  • 王不逃
    想到了日本女作家宇佐见玲的《我想生下妈妈》里小兔的独白:“我只是想生下卡卡,生下她,然后从零开始养育她。那样一来,一定能够拯救她。我会不厌其烦地叮嘱她千万不要犯生下小兔这种错误。”玛丽亚和小兔的内心深处,都主动反抗了“母爱神话”,承认露西娅和卡卡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一个完整的拥有自己生命权的女人,她们本身的存在与挣扎,都优先于“母亲”这个身份。这也是为什么如此多的女儿劝导自己的母亲离开有毒的关系,她们比妈妈更先认识到她是一个“人”,先是她,才有了别的角色。Ps.这本书的内外封都特好看,还有美丽的刷边,看着读客熊猫logo都有点不大相信自己的眼睛,好感人……2025-08-09
  • 张春[阿卡纳]
    “我”和13岁的女儿讨论露西娅的种种为什么。为什么要选择那个地方留下孩子,为什么选择第二天写信告知媒体而不是直接留信息,考虑为什么是那个时间而不是别的时间……那一节猜测的过程,我感到惊心动魄。因为这是“我”和母亲的联系里,唯一的直接联系,这一段的思虑揣度,穷尽了所有所有的细节。在那些理性的分析语言下,我听到的是这个女儿的呼号:“妈妈!妈妈!妈妈啊!”不由得想起《史记·屈原列传》里的诗句:疾痛惨怛,未尝不呼母亲(父母)也!!2025-09-0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