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803年出版的《学术研究方法论》记录了谢林1802年夏季学期在耶拿大学的讲授课内容。这门课程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和关注,谢林从他的“同一性哲学”立场出发,不仅阐发了“科学的整全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哲学的本质”等经典哲学问题,而且深入讨论了学术机构的“科学使命和道德使命”以及学术机构内部的各门科学之间的有机关系。这些思想对于威廉•冯•洪堡(1809年筹建柏林大学)的现代大学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就此而言,谢林的《学术研究方法论》(1803)和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1794)、康德的《系科之争》(1798)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这部讲授录里,谢林尤其阐发了从事哲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学术研究方法论》和谢林的许多著作一样,同时发挥着“哲学导论”的作用。

本卷亦收录了谢林于1802年发表的几篇重要论文,即《论自然哲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关系》、《论哲学中的建构》、《论哲学视域下的但丁》。这几篇论文涉及的问题与《学术研究方法论》相互呼应,更全面地展示了谢林的“同一性哲学”的思想。


谢林(F. W. J. Schelling, 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并称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代表作品有《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先验唯心论体系》《哲学与宗教》《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世界时代》《神话哲学》《启示哲学》等。

先刚,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Castor
    《关系》和《方法论》可以说很鲜明地展现了谢林的思考路径——把实践哲学的操作拿到理论哲学中去;一个整全的绝对者外化出彼此差异的存在者,并在存在者中显现自身(显然,是一种神显的结构)。相比较而言,《关系》一篇更加有趣,其中展现的①谢林对一阶知识和二阶知识的微妙混淆/统一②自我思想地位与自由论中的差异③浪漫派和基督教的显白痕迹,都是很有意思的点;可惜没有更多地展现谢林对观念论和实在论的操作2023-06-03
  • HolzwegeDeer
    对学术的理解还是没有从观点上批判 还在因为某种认识而去瞧不起学生,这就是问题所在2023-07-04
  • 金翅扑街鸟
    最好的导论,前两篇肯定有黑哥的手笔(2022-11-0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