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的朝鲜战争》讲述了作者1951年入朝参战被俘,至2010年走访幸存战俘难友,这六十年间的个人经历,和6000余名志愿军战俘归来人员的生活故事。作者在2000年版基础上,修订了1/3篇幅的文字,补充了不少前所未有的史实细节,尤其独家使用美国国家档案馆、麦克阿瑟将军纪念档案馆收藏的朝鲜战争彩色战地照片,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六十年血与火、泪与恨、爱和痛、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交织的历史,从战俘群体这个特殊视角,解读朝鲜战争及其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这是一本很好的纪实文学作品,又是一本全世界人士都会关心的书、一本人类文化学要研究的书、一本有巨大悲剧力量的爱国主义好教材。《我的朝鲜战争》与作者最新创作、即将出版的《孤岛——14000名志愿军战俘在台湾》相互补充。

朝鲜战争虽是一场局部战争,并已过去60年,但它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个说不透、道不尽的重大历史话题。亲历者已逐渐老去,许多历史真相却尚未揭开。《我的朝鲜战争》作者是志愿军第60军180师538团团政治处宣教干事,亲历朝鲜战争最惨烈的第五次战役并受伤被俘、坚决回国,他经过了战俘营里更为残酷的窝里斗,遭遇了历次政治斗争的歧视和折磨,却坚定顽强地自我振作、不断奋起,直到80岁高龄仍然在为6000名归国难友上诉鸣冤、落实政策。这《我的朝鲜战争》就是一个朝鲜战争的亲历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开的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真相。

残酷的战场见闻,不幸的战俘生活,痛苦的政治遭遇,沉痛的社会反省,反思中国传统的战争观念和战俘观念,具有令人深思的历史文化内蕴。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朝鲜战争和我们国家60年建设血与火、泪与恨、爱与痛、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交织的历史,从一个战俘群体的视角,解读朝鲜战争及其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文风朴素,细节真实,图片珍贵,又加上原始档案、其他历史著作的参照,经过六十年时光打磨,二十多年的反复修订,是一本独一无二,让人一气读到底、读后掩卷长思的大书。

1.这是一本经典的纪实文学作品,曾荣获“北京市建国40 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奖”;

2.这是一本让全世界人士关注的书,被约翰?托兰写入《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激起中、美两国两名作家间一场著作权官司;

3.作者张泽石,归来志愿军战俘的总翻译官、总代表,世界学术名著《金枝》译者之一,以“忠诚于祖国”“忠诚于战友”被推荐为“感动中国2010”候选人物之一。


张泽石,1929年生,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1947年加入共产党,从事地下学运、农运及敌后武装斗争,1951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0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五次战役中受伤被俘,先后关押于韩国水原战俘收容所、釜山和巨济岛战俘营,担任回国志愿军战俘总翻译、总代表,曾被囚禁在美军“最高监狱”和“战犯战俘营”,1953年9月作为最后一批交换战俘归国。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我从美军集中营归来》(1989)《战俘手记》(1994)《我的朝鲜战争》(2000)等作品,及译著《金枝》。2010年底,张泽石先生以“忠诚于祖国”“忠诚于战友”被推荐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50候选人之一。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山微漾
    关于180师的回忆其实很多,很多压根没有出版。张泽石作为1946年的清华生、新中国成立后事实上的高干子弟,其实是这批战俘后半生中少有的幸运儿。举几个例子。林模丛,其父黄埔三期毕业,是蒋的秘书,被俘后邓文仪曾亲自劝说去台湾,依然选择回国(2万多俘虏1.4万主动被动去去台);续公度,北大学生,曾与郑介民之女结婚生子,并利用这层关系完成一些地下党工作,先后在遂远、银川参加策反工作……被俘后没有选择去台湾与妻儿团聚,回国后在村小学开文具店谋生。180师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24旅,参与解放太原、临汾、运城等战役,被俘的政治部主任吴成德是运城人……认同作者提到中国在对待战俘上的「双标」:对敌人如春天般温暖(姜文下部电影就拍这个);对自己人如冬天般冷酷无情。战俘观确实需要反思。2022-02-07
  • Naive
    看到针对南京市委联系的地下工作者,得到的方针是“降级安排,控制使用,就地消化,逐步淘汰”,就补充过来当个评论吧。另外,其他评论指出的,是否可信的问题也需要警惕,这也是所有自传类作品的通病。2022-01-18
  • BlackBird
    一个自我标榜远大前程和无上目标的团党,要解决人类的宿源和劣根,却失落在一众温饱尚未逾越的现实里。心比天高,嘴比海阔,吃起人来下起手来太黑。2013-01-0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