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所谓十五年战争,根据江口先生亲自执笔的《广辞苑》第四版(岩波书店,1991年)上的记述是这样解释的:“自1931年(昭和6年)柳条湖事件到1945年的投降,日本在十五年间所进行的战争,即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太平洋战争的总称。”为什么要如此称之呢?“十五年战争这种说法,其本来的意图和意思是为了彻底明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责任。” ——安井三吉(《季刊中国》2001年秋季号)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先后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上海、华北乃至全中国的战争和亚洲太平洋战争。由于这一连串的战争不是“零散、孤立”地发生的,而是彼此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命名为“十五年战争”。著者指出,这场侵略战争的根源,在于日本存在着“对美英协调主义”和“亚洲门罗主义”两条路线的矛盾,其结果是亚洲门罗主义抬头、扩张直至最后破产,作者的论述自始至终是围绕这一理论观点展开的。《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是日本著名现代史学家江口圭一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正义感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江口圭一,1932年生于名古屋市,1955年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毕业,曾任爱知大学法学部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帝国主义史论——满洲事变前后》、《城市小资产阶级运动史研究》、《昭和的历史(4) -十五年战争的开幕》、《日中鸦片战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大明都督李舜臣
    比較通俗系統性的“十五年戰爭史“,把滿洲事變,日中戰爭到太平洋戰爭之間的一系列事件視為一個整體來論述。作者認為日本帝國主義本質上是軍事上保持獨立與強勢,但經濟上卻依賴英美的“兩面的帝國主義” ,這種“兩面性帝國主義”的特質決定了日本外交上亞洲門羅主義與對英美協調路線之間的對立以及隨著軍部的崛起,前者壓倒後者的結果。2020-02-20
  • 龙庭皓月
    日本学者江口圭一写的日本侵略战争史,篇幅不长,比较精炼。从外部环境来看,日本一方面在经济上依赖英美,另一方面又想扩张势力范围,从属性与侵略性并存。由此,从外交和军事来看,日本政界便存在着对英美的协调主义和亚洲门罗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后来亚洲门罗主义占了上风,日本走向侵略扩张之路。从政治体制来看,当时的日本实行天皇制立宪主义,有专制的一面,也有近代意义上立宪主义的一面。但无论拥护专制的还是支持立宪的,无论是对英美协调还是亚洲门罗主义,根本上都是要向外扩张,都要攫取侵略利益,只是手段方式不同。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签署投降书,这十五年间日本发动的一系列战争都具有内在关联,因而要作为整体叙述。天皇要负最大的战争罪责,其次是军队和政府,日本民众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20-10-28
  • 正直
    简明清晰 配图很赞 9分 有印刷错误 关于珍珠港事件认为是罗斯福故意挨打以参战已购2019-02-0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