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10—1911年,饱受列强侵犯的中国东北,又面临鼠疫的严峻考验。日俄等列强以治理公共卫生之名,行扩张权力之实;行将日暮的清政府则做出最后的应对。随着伍连德奔赴哈尔滨力挽狂澜,各国医学精英云集奉天,这场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
这不仅仅是一场环境灾变,还是近代中国应对外侮的历史写照,生态灾害、地缘冲撞和政治交锋相互交织,中国现代公共卫生事业于危机中借势萌芽,其影响延续至今。

威廉·萨默斯
耶鲁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近代生物史、疾病的地缘政治、亚洲医学史等,尤其致力于中国的公共卫生与医学研究。曾参与在中国的医学交流,1980年随耶鲁大学代表团首次来到中国,与湖南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建立医学交换项目,1982年在武汉、上海讲学,曾担任耶鲁大学—中国医学委员会主席。自1982年至2017年退休,一直在耶鲁大学开设中国科技与医疗史课程。
王进,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Slushy bolide
    以近代东北的鼠疫为例,作者主要探究的是面对环境危机不同的政治主体的选择,日本和俄国都希望借助疾病控制以防备彼此的扩张,采取了有差异的军事控制,中方资源不足,只能依赖其他国家和在地集团。作者提到了回溯诊断,即谨慎疾病的现代知识可能造成的影响。环境本身就和政治紧密联系,与其将鼠疫归根于土拨鼠或病原体等等生物医学概念,不如说鼠疫之所以在当时产生了如此的破坏性是由于近代东北地区频繁的战争、人员流动、资源开发和交通往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能发现很多问题,政治冲突最显著的一点体现在铁路上,铁路加强了东北的人员流动和政治摩擦,不过作者对铁路问题并没有展开说明。倒是用很大篇幅介绍了鼠疫问题上的国际合作,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形成,意在思考知识与政治的关系。知识保持独立性的意义恰恰在于,它可以抵制强力、约束政治。2024-02-01
  • 昱昱
    我竟然看完了 当然需要伴随解说视频带入2024-01-24
  • 寒叶
    挺好读的,两个小时就能读完,但也正说明信息量不是很大。论述角度较为有限,前后重复之处殊多,但仍不失为一项有趣的研究。意译的中译本译名或有重重顾虑在背后,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原文信息的流失,原书书名《1910-1911年中国东北大鼠疫:一种流行病的地缘政治》无疑更契合本书内容。2022-10-1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