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作者韩书瑞教授从七十年代开始致力于清代民间宗教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乾隆朝王伦清水教和嘉庆朝京畿八卦教起义两部著作。此后她将注意力转到清代北京民间宗教活动上,2000年推出这部篇幅宏大、内容详尽的以清代北京宗教寺庙和民间日常宗教活动为主题的著作。在作者眼中,民间宗教活动是清代平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平民生活和国家/社会关系的理想场所。在《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中,韩书瑞强调民间宗教有很强的思想功能,充当了国家正统理念以外的民间信仰的源泉。除去思想功能,寺庙的经济功能也不能忽视,以寺庙为中心的集市庙会和进香活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商品往来。寺庙也是平民的日常交际的场所,方便了男女交往、社会上层和下层人群的沟通以及跨行业社会往来。从明清至民国,北京民间宗教活动的兴衰和寺庙的存废也是国家/社会关系演变的窗口。从总体角度上看,国家实力逐渐强大,国家推行的世俗化运动最终削弱了寺庙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寺庙充当了超乎于国家控制的一个民间场域。韩书瑞的这部著作,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以清代民间宗教为题的著作。由于作者引用文献资料广泛,这部书也成了了解清代平民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韩书瑞(Susan Naquin),1944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学教授。长期致力于清史研究,成就卓著,著有《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 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 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Shantung Rebellion: The Wang Lun Uprising of 1774)、《十八世纪中国社会》(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等。

译者简介

孔祥文,女,辽宁大连人,历史学博士,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华文史网编辑。长期从事清史研究工作,翻译并出版《甲午战争——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The Chin...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一个注脚
    书名翻译得相当有争议,没有中文版序言。全中文脚注,只能翻到索引去查。无论如何,仍然是民国以前的北京史最为重要的参考书。几乎就是一个指南。没有刻意彰显理论企图(相对很克制了),现在看来算是一种美德了。2019-04-14
  • 萧熊
    简中版将Temples改译为“公共空间”,有意无意之间透露了本书的新意,将寺院视为京城的公共空间。北京长期以来更多作为帝国首都而存在,距离权力中心如此之近,使得其发展形态与帝国其他城市有很大差异。在皇权压力下,书院、市场等空间发展不成熟,而寺院,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庙会集市、行会会馆的功能,乃至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小小的京城竟有近千座寺院,其特殊意义或许正是来源于此。2022-01-21
  • 薠蘅
    流水账,看的昏昏欲睡,原标题明确说寺庙(Temples),不知道为啥简体版改成这样。史料淹死人,作为一个美国人写成这样真奇怪,研究相关论题时可以参考,倒是结语最后《 1900 年及其众多后果》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尾巴。2023-05-2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