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译者暨笺注和义疏者吴雅凌博士的译文朴实生动,笺注详尽丰富,义疏独到深刻。

整部《劳作与时日》犹如一出精彩的戏。在城邦剧场上,不只佩耳塞斯在听,所有人都在听。王公贵族们在听,不同意见的人们在听,聪明的人们在听,一知半解的人们在听。诗人的声音看似只有一个,却要应对来自四方的诸种表情和动作,随时变换修辞,做出扑朔迷离的变形,犹如庄子言辞里的北冥的鱼,逍遥于故事、神话、寓言、箴训和隐喻之间,在宙斯王的光照下攀升下行。

丹麦哲人基尔克果喜用假名出版哲学书,且不厌其烦地强调,书中观点不是他本人的完整观点。基于言说的限度,每个假名作者一次只能勉力揭示真实的一种面具。按基尔克果的说法,这并非他本人的创举,而是一种古老的手法。我们有理由相信,赫西俄德是最早践行这种古老方法的写作者之一。

吴雅凌系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其著作《神谱笺释》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成果。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有南
    表面上有八百多行,实际讲劳作/时日的部分大概仅仅比诗经的七月多那么一点。著名的金银铜/英雄/铁几代人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细节。注译者似乎对希伯来经典比对中国古典还更熟悉一点。其实早期农耕社会有很多相似之处:穷人的代表食物“草芙蓉”,这跟与“肉食者”相对的“藿食者”很像;也有“吃五谷的凡人”这类表达,地中海肉食占比并不很大;赫西俄德在诗歌竞赛上人气不如黩武的荷马诗,但被城邦的君长裁决为冠军,就很像孔子的去兵先于去食;希腊哲人普遍有男子三十成婚的观念,等等。他对航海也持保留意见。有两点很新:希腊传统上是秋播春收,夏农闲。还有“以前人类一年只需劳作一天,后来神藏起了人类的生计”。这类想像,在爱尔兰的文本里也有,可能是印欧人所共有。(注意:这个本子是诗体,但译者没有任何用韵的尝试,所以实在无甚美感)2021-12-20
  • 叫花子
    有些不懂:如果说英雄(如走下山去的西叙弗斯)是看到了真相,或者说宙斯的正义,那为什么要把英雄的形象与爱若斯相连,说是在狼狈中对美好有所向往?2021-06-12
  • 周公度
    吴雅凌的工作方式太迷人了2019-12-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