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一部介绍近现代德国历史的通史著作,《德国史》追溯了自1918年以来德国的社会冲突、文化张力和政治动荡。作者玛丽·弗尔布鲁克从自我毁灭的魏玛共和国开始,引导读者依次经历了纳粹时期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屠杀和军事侵略、冷战时期两个分裂民族进行的别具一格的政治试验、共产主义东德的崩溃和两个德国于1990年的统一。不仅如此,《德国史1918—2014》还评述了冷战结束后的最新事态,审视了仍存在于今日德国的内部分裂及其变化着的各种形态。通过这种全景式的历史追溯,作者为探索近现代德国内部的延续性与变革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玛丽·弗尔布鲁克现为伦敦大学学院德国史教授、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系主任,曾任《德国史》杂志第一届编委会成员、英国德国史学会主席和英国科学院现代史学部主席。主要著作有:《奥斯维辛附近的小镇:普通纳粹党人与大屠杀》(2012年,获弗兰克尔奖)、《扭曲的生命:独裁时期的德国人与暴力》(2011年)、《人民的国家:从希特勒到昂纳克的东德社会》(2005年)、《德国简史》(2004年第2版)、《史学理论》(2002年)、《两个德国之解读(1945-1990)》(2000年第2版)、《大屠杀之后的德意志民族认同》(1999年)、《专政的解析:东德内幕(1949-1989)》(1995年)。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爱文学的刘小猪
    这本书给三颗星最多了 典型的西式思考模式 什么是"政治考虑"?也没有解释清楚 这里已经理所应当把"政治考虑"当成了"高压"和"集权"什么又是"技术专家",也没有说清楚。我就想问有没有一个存在于对"经济 文化 历史 医学 科技"等精通于一体的"技术专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技术专家"能够保障整个社会的利益能够充分被协调,而不是有部分人被忽视?而有一类"政治考虑"是协调和统筹所有人利益。此外,论证不够充分,批判民主德国的"集权",却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唯一的理由是这个民主德国的模式"不是西方的制度模式",然后基于这个前提给出一堆"不是西方的制度模式"造成的结果。2022-01-24
  • 格子净松林
    第二章,电影广播领域,主旋律和控制都是任何国家政治上必然会有的趋势;本书作者对于社会主义或者说共产党的叙述口吻多多少少透露出一种西方社会对红色政权的歧视,但这种口吻好像是西方历史所谓的客观中立...;西方学界好像总是在刻意回避第三帝国时期的经济成就。2023-01-14
  • 祈边柔
    断断续续读了半年读完,大致对德国过去一百年,从魏玛共和国到如今的民主政体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正如作者最后所说,这是一种“走马观花”的写作,对不同时代历史的描述,更多着重于探讨与评价,而忽视了过程。对我这个“德史小白”来说,这无疑是不太够的。著作的核心在于法西斯时期和分裂时期,前者的分析十分精彩,从希特勒的崛起到统治再到毁灭,如同亲临一场帝国的兴衰。但后者的叙述则显得缺乏细节,好在对西德东德各自的对比做得很突出。一想到东德早期的压迫和控制,不得不想到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果然是亲生的。与其说是写到2014年,倒不如说是两德统一。至于统一后的历史,看得有些云里雾里,更多的是讨论与反思。总的来说还是很推荐。2022-04-2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