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我有一个小咪
    这本书和丁耘2006年版的《什么是思想史》的主体内容很像,可以推测本书是原定“思想史研究”的第一本,但是可能由于主编者之间的理念抑或与出版社的协商有一些问题,最后成了“思想史研究”与“历史与思想”两套不同丛书,也算是历史与哲学在现实中的不同路向。内容上相比丁耘本多了柯林武德、洛夫乔伊与拉卡普拉的三篇偏史学的文章,个人感觉读起来确实怪怪的;不过依然认同这一跨学科的努力。柯林武德的文章很有启发,他认为:历史思想本身不现实,但对其的重演具有现实性,思想史因此而成为可能。与概括记述必然事实的科学不同,历史是关于最广义思想(人类精神的所有意识)的记述,这是自由而非模仿的记述;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2020-04-09
  • 劬盦
    昆廷-斯金纳二十九岁的成名作《观念史的意涵与理解》中译本收录其中,随即刮起来思想史研究中的所谓“斯金纳革命”。该篇文章中斯金纳以颇为偏激的口吻抨击了阿瑟-陆维乔伊、施特劳斯学派等传统研究的“学说神话”“连贯性神话”“预期神话”,提出了将文本放回历史中进行分析的“语境主义”倾向。在该篇的论述中虽未明确提出历史语境主义的系统方法论,但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苗头。这种论述实际上是一种将经典文本分析从哲学、文学的领地拉回史学的重要尝试,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文本提供了方向。但与此同时,斯金纳对传统思想史研究的抨击无意间亦解构了思想内在理路的连续性和连贯性、更有将经典文本庸俗化的嫌疑。2019-10-06
  • 浅斟低唱
    读书会读的是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洛夫乔伊那篇的翻译不好。斯金纳的名文译于收录在Visions of Politics(2002)的修订版,原版发表在History and Theory(1969)上。施特劳斯和布鲁姆,在这里都是对历史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驳斥。字里行间的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作者群”的发现。《文本的研习》表达了一种托克维尔式的担忧:书籍本可以带来共同意见和共同的精神实体,但其影响渐衰,因为我们认为,我们的事业不允许我们研习,“有效”是我们深层本能的另一种表达。经典的确会培养一种对书籍的敬意,提供一个话语的共同世界,并使共同体中的思想群体与其他群体联系在一起,但这已不是阅读的一代。学生不再希望从书籍中学到生活的教义。所有制度性的东西都阻碍着对文本的研习。2023-03-0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